碧螺春茶叶虽小,却大有乾坤。从种植到炒制,都蕴含着江南人的智慧。苏州人将碧螺春茶树与枇杷、杨梅等果树交叉种植,使茶叶天然地带有一丝水果的清甜与芬芳。(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发 刘秀英 摄
碧螺春茶叶虽小,却大有乾坤。从种植到炒制,都蕴含着江南人的智慧。
碧螺春茶在苏州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唐朝“茶圣”陆羽在编写《茶经》时就曾有过记录。
苏州市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秘书长叶国平告诉中新社记者,洞庭山碧螺春茶的产地洞庭东山、西山位于太湖之中,环境优美、生态宜人,丰沛的水土条件和温润的气候非常适合茶树种植。
经传统采制方法制成的洞庭山碧螺春茶,有“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之外形,有“汤色碧绿,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无穷”之内质。
茶农们身挎背篓,采摘下带着露珠的碧绿茶叶。手工拣剔之后,经过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四道工序。香飘海内外的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就此炒制完成。
“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经此泡出的茶汤香气浓郁、入口回味纯正。
2011年,吴中区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被中国农业农村部列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由此,碧螺春茶成为江苏省首个国家级“双遗”农业品。
苏州的一方水土造就了形味俱佳的碧螺春,碧螺春的袅袅茶香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苏州人的独特气质。
改革开放之后,通过积极承接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苏州实现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苏州人形象地称之为“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
除了喝,好吃又会吃的苏州人还将碧螺春茶用在了菜肴之中。苏州老字号酒家得月楼的掌门人林冏介绍说,将碧螺春制成茶汁与新鲜河虾仁一起烹煮,河虾的鲜甜与碧螺春的幽香相交织,口感清新淡雅,是极具苏州地方特色的一道名菜。
近几年,洞庭山碧螺春茶的产地被列入了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对茶农化肥、农药的使用要求也相应提高。吴中区农业农村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环太湖地区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合计降低了20%,有机肥的使用量则相应增加。
在“中国制茶大师”、苏州东山御封茶厂厂长严介龙看来,这些举措令碧螺春茶汤更加香醇,并进一步推动洞庭山碧螺春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吴中区也适时开发了碧螺春主题的旅游线路,通过农旅相结合的方式推广碧螺春茶文化。
同时,苏州市陆续制定了《苏式传统文化 洞庭(山)碧螺春茶制作技艺传承指南》等一系列标准,对碧螺春茶的品质、炒制工艺等要求更加严格、规范。生态环境独特化、生产过程绿色化、管理方式精细化、鲜叶挑选苛刻化、制作技艺标准化,苏州的“小家碧螺”,从洞庭山出发,一步步走向更大的天地。(完)
飞天圆梦 | “梦天”冲天!200秒回顾中国空间站极简史****** 碧海之旁,椰林摇曳 10月31日 当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冲上云霄 中国空间站 终于迎来了“梦天实验舱” 从“0”起步,到“一”字构型 再到L字构型 到即将形成的T字构型 这条圆梦之路中国走了整整30年
“中国人怎么不行啊? 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 当年的三连问如今得到了最有力的回答
从无人到载人 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 从舱内到舱外 这条探索之路中国也已走过三个篇章 这条路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 深有体会,他说 “我们不能永远地跟在别人后面跑, 我们必须得要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 他说 “只有身处其中,我才能够体会到, 真正什么叫艰巨,什么叫复杂” 翻看载人航天的高光时刻 每一幕都曾令人饱含热泪 那是航天人的奋斗 那是科学家的创新 那更是中国人升腾的希望
“我们非常有幸, 我们这一代人把载人航天三步走, 从头到尾每一步走踏实了。” 航天科技五院货运飞船系统 总设计师白明生如是说
三十年来 那些助力“飞天梦”成为现实的人 容颜已渐渐老去 可他们的目光始终坚毅 三十年来 无数热血青年加入航天事业 以梦为翼,叩问苍穹
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将迎来 第三个故事的终章 这是终点也是起点 因为,在更远的深空 终会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科学顾问:杨宇光(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 出品: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监制:战钊 策划:宋雅娟 蔡琳 制作:简炜杰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彩虹多多地图 |